古老青瓷韵,青春上虞城:瓷国之源的千年传承(一)发表时间:2024-07-22 17:00 提起浙江绍兴市的上虞,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上虞是传说中的舜帝出生地、祝英台故里,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青瓷发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的东汉,这块神奇的土地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器,并绵延1000多年,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也就是越窑青瓷,同时也被誉为“母亲瓷”。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 种类 上虞越窑青瓷是以当地瓷石或瓷土为原料制成,胎呈灰色,釉色青黄或青绿。种类从饮食器、贮存器、卫生器、寝具、照明具到文具、陈设品、乐器、祭器、明器、玩具等应有尽有。 越窑青瓷有鸡首壶、瓷罐、八棱净水瓶、平口牡丹瓶、青瓷洗、青瓷尊、青瓷唾壶、葵花盘、越碗炉、人物水注、香炉以及家庭日用品(越碗、烟缸、茶杯、笔筒)等,共达400余种类。 胎质 越窑青瓷胎质细腻匀薄,胎体轻巧;釉色以淡青为主,釉层薄而透明,显得色彩明亮,纯净素雅;图案简洁生动,花纹装饰清秀雅致,其造型敦厚、颜色拙朴。 装饰 越窑青瓷的成熟工艺,使其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釉色的清透适宜刻、印、划花等装饰,以及发展出的褐彩彩绘形式,加之受唐代金银器、丝绸、漆器等手工艺图案等影响,形成了越窑青瓷独特的装饰风格。 然而,越窑在宋代之后却逐渐式微陷入低谷。北宋中晚期,随着吴越国的灭亡,其它窑场的兴起,加上当地农业极度繁荣所导致的燃料紧缺等原因,使上虞越窑迅速衰落,最后彻底走向消亡,历时800余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虞陶瓷厂的科技人员在多家单位的协助下,选定蛙形水盂、鸡首壶、羊形烛台等器物,经过几十次胎釉配方试验,终于成功烧制出仿古的越窑青瓷,还原了古代青瓷的独特美貌。 越窑青瓷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越窑自东汉创烧出成熟瓷器,历三国西晋的鼎盛期和五代北宋的全盛期,制瓷技术日趋成熟,制作流程需要经历取土、晾土、练土、制坯、修坯、上釉、烧制这7个环节。 一、取土、淘洗、捣练 取土是第一步,即取回瓷土。然后将所取之土加水过滤,除去杂质。将淘洗后的瓷土进行捣炼,以增加瓷土的粘性。 二、拉坯 因青瓷器物一般以圆形为主,故以前为使坯胎圆整及提高效率,制坯时常使用一种简单的具有机械性能的工具——陶车。 陶车又称陶轮,下有立柱,上有一块圆形木板,将瓷土放于木板之上,然后转动木板拉坯成型,这道工序称之为拉坯。 三、修坯 拉坯环节完成后,需要放置在架子上进行晾干,然后进行修坯。修坯首先是为了保证瓷器的各个面厚薄均匀,烧制环节要是陶坯厚薄不一,破碎是常有的事。而瓷器的刻花,也是需要这个时候完成的。 四、刻花 在器物基本定型后,要在坯体上刻上各种纹饰,即刻花。 五、上釉 青瓷的釉,是泥浆样的浑浊物。整个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最神奇的莫过于青瓷的釉。能够让千峰翠色黯然失色的越窑青瓷釉,居然是一桶泥浆色的浑浊物。在这浑浊物里有山上的矿石、草木灰等等。越窑青瓷,就是这样神奇,仅需要薄薄的一层,经过火的锤炼,氧化作用,泥浆状的釉就能烧制出颜色和光泽。 六、焙烧 越窑青瓷烧制是关键,难度系数极高。1300多度的高温,明火烧制青瓷,烧制环节略有不同,烧出来的青瓷颜色就会不一样,黑色、黄色、绿色,都是有可能的。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上虞存在商至宋朝窑址近400处,是全国遗存古窑数量最多的县区,近年来关于窑址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上虞区一方面以遗址保护为主,另一方面坚持创新,与国内外现代陶艺融合,宣传推广上虞青瓷。断烧千年之后,越窑青瓷传承一度沦为白地。在零基础上,上虞区通过老、中、青三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钻研,建立了完整有序的传承序列,助推青瓷产业发展。 青瓷以它自身独特的“泥”的精神和“玉”的品质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见证,这些青瓷不仅仅是上虞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讲,它们更是传承的基石。 发掘青瓷,烧制青瓷,是如今上虞这片土地上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事情,有无数的工作者和传承人们正逐步加入这个传承青瓷文化的队伍中来,将青瓷文化不断传承发扬。 在上虞,未来的人们探索青瓷文化的步伐不会停止,追寻文明遗迹的梦想也不会凋零。岁月悠悠,千年东山寂静不语,但象征上虞人民生生不息精神的青瓷会一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谢谢! 详细介绍点击图片下方链接即可查看 •END• |